寧夏經濟引擎在轟鳴!
四濺的焊花,是燦爛煙火;穿梭的車輛,是美妙音符;在現代化生產車間操作的生產者,身影美麗……
謀發展當真時不我待,促發展必須快馬加鞭。重點項目建設是擴大有效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抓手,是調整優化結構、帶動產業升級的載體,是增強發展后勁、提升整體實力的途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面對新冠疫情帶來的嚴峻考驗,只有大抓項目、抓大項目、抓好項目,才能交出一份滿意答卷。
在項目建設這個戰場上,全區各地各部門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引,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帶領下,牢固樹立抓項目就是抓發展的理念,穩中求進、砥礪前行,用大項目夯實發展大格局、托起發展大底盤,發動起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引擎”和“硬支撐”。
硬舉措,聚合信心和力量
今年年初,面對嚴峻復雜的疫情形勢,該怎么辦、能不能干、該怎么干,成為一個巨大的問號,壓在所有人肩頭。
抓重大項目建設,自治區黨委、政府始終高度重視。自治區召開全區重大項目建設工作會議,強調要堅定信心、搶抓機遇,把項目建設扛在肩上、謀在關鍵、抓在手中、落在實處,為實現全年目標任務、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支撐。自治區黨委、政府先后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重大項目建設工作,對項目推進情況進行督導。自治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潤兒,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咸輝多次實地調研項目建設情況,要求精心謀劃推進項目建設,搶抓機遇補齊發展短板。
“對3月31日前開工的自治區重點建設項目,按當年投資規模一次性獎勵30萬至100萬元。”“要推動重點工業項目達產達效,推動技術改造投資快速增長,推動新開工項目建設步伐。”“要實施穩增長綜合獎補政策,激勵企業上規入庫,對當年建成當年入規工業企業一次性獎勵20萬元,入庫當年產值達到1億元以上的再追加獎勵10萬元。”這些真金白銀的“硬核”舉措,來自自治區密集出臺的“穩增長21條財政措施”“工業經濟穩增長24條意見”等一批惠企政策。
及時、有效、有力!從寒冬到盛夏,從一片寂靜到熱火朝天,自治區千方百計抓項目,持續增強了建設者的信心勇氣,發展的“脊梁”迎風挺起。
齊發力,跑出建設“加速度”
7月27日,銀川至百色高速公路寧夏段一標最后一公里路面完成鋪設,標志著歷時3年建設的銀川至百色高速公路寧夏段主體工程完工。
這條公路,將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太陽山開發區聯系在一起,并使寧夏境內多條高速公路國省道連接起來,對于完善全區路網結構起到重要作用,建成后寧夏銀川至陜西西安距離將縮短100多公里,成為寧夏向南的另外一條交通大動脈。“我們將加緊建設步伐,力爭今年10月30日全線完工通車。”項目負責人介紹。
在吳忠,銀川都市圈城鄉東線供水工程項目建設正酣。該項目總投資15.8億元,將于2020年底實現向利通區城區供水,2021年底全面建成通水,將惠及利通區、靈武市、青銅峽市79.1萬城鄉居民。“這不僅是一項重大建設項目,更是一項重要民生工程,我們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千方百計加快建設速度,爭取早日讓城鄉居民受益。”項目負責人感慨。
在寧東,寧夏鯤鵬清潔能源有限公司新建年產40萬噸煤制乙二醇項目是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項目,已經進入項目建設的關鍵時期。“項目計劃于2021年9月建成投產。達產達效后,每年將實現銷售收入25.8億元、利潤總額7.8億元、利稅5.7億元。”公司總經理介紹。該項目有利于延長煤化工產業鏈,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填補寧東基地產業空白,促進能源產品多化。
2020年,全區共組織實施重大項目1461個。截至6月底,全區重大項目已開復工1277個,開復工率為87%,其中519個續建項目已復工514個,復工率為99%;674個新建項目已開工609個,開工率90%;268個擬建項目上半年已提前開工154個,開工率58%,完成投資27.8億元,占年度計劃的20%。
“我們把推動重大項目建設,作為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的‘切入點’和‘動力源’,續建項目抓復工,新建項目抓開工,擬建項目抓動工,推動項目建設進度進一步加快,有效投資進一步擴大。在重大項目帶動下,全區投資增速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3個百分點,為近兩年首次,投資向好趨勢不斷鞏固。”自治區發改委固定資產投資處處長張釗介紹。
一批批續建項目順利實施,一批批新項目平穩推進,一批批好項目落地,寧夏大地上,重大項目建設蹄疾步穩。
激活力,打造發展新動能
蓬勃發展的寧夏,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在這里扎根。
今年5月,自治區政府與伊利集團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打造寧夏伊利千億元奶產業鏈集群項目。伊利集團負責人表示,在寧夏建設千億元奶產業鏈是伊利集團目前最大的一個項目,集團將認真梳理各環節,細化實化各項目,明確責任主體,量化進度進展,以務實之舉推動項目落地。
前不久,自治區發改委與中石化華北油氣分公司舉行簽約儀式,就寧夏油氣資源勘探開發達成戰略合作意向。中石化華北油氣分公司已在鹽池縣境內探明定北氣田,這是一個具備開發條件的千億立方米級氣田。它的勘探開發,將改變寧夏天然氣供應全部依賴輸入的歷史,寧夏也將由此跨入天然氣生產省份。
寧夏,靠什么贏得這些大集團、大企業的青睞?
在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進程中,寧夏立足本地優勢,以創新為引領,以科技為支撐,通過強鏈補鏈延鏈,促進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實現“脫胎換骨”達到產業轉型升級,“強”出競爭力,“延”出附加值,“補”出新動能。
這樣的深刻變革,是寧夏經濟應對風雨挑戰的信心所在,是加快形成集群式發展新格局的底氣所在。
“除了外在資源,我們進駐后,寧夏的營商軟環境更給了我們巨大驚喜!”寧夏百川新材料有限公司負責人的話,則印證著寧夏敞開懷抱的胸襟。
出臺《自治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措施》,研究制定148條具體改革舉措,為企業項目投資建設創造良好環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不見面、馬上辦”審批服務,進一步壓減審批手續、縮短審批時限,為項目建設贏得時間。
聚焦項目審批、土地供給、用工保障、融資貸款、防疫物資安排等方面,各地各部門有呼必應、無事不擾,保障項目有序推進。
“今年,自治區財政拿出當年財政支出的三分之一,統籌資金494.62億元,設立100億元專項基金,較好地滿足了全區重大項目建設資金需求。同時,及時兌現重大項目開工獎勵資金4050萬元,有效調動了項目建設主體的積極性。”自治區財政廳經濟建設處處長李偉告訴記者,下一步,自治區財政還將在優化項目儲備上求突破,在統籌項目資金上下功夫,在推動項目落實上見實效,全力助推重大項目建設按下“快進鍵”。
7月25日,寧東基地57個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402億元,年度計劃投資62.5億元。
突破,靠的就是這些重大工程“破冰”;建設美麗新寧夏,靠的就是重大工程這一“火車頭”來帶動。
重大工程,牽引寧夏向著未來前行。(記者 周一青)